2007年4月20日至21日,由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发起主办,在杭州华北饭店举行的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圆满结束。会议共邀请到国内外专家学者163人,收录85篇优秀文章录入会议论文集,并将部分文章报《科学学研究》增刊出版。
本次论坛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教授、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倪维斗院士、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胡建雄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碧晖教授等专家教授。会议围绕创新文化与创新机制、科技伦理与道德、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间的关联与作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和面向自主创新的科教政策与管理等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及三个分会场的交流讨论。
在2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致辞中强调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从学校如何创新方面提出了三大问题:第一,从学校的组织结构上,如何调整来适应创新的要求?创新需要灵活的组织结构设置,但可能与我们传统的院系结构设置矛盾,因此,如何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现在我们学校都对学生、老师发表文章、申请项目有一定的要求,这是激励性政策的一种,可以鼓励形成向前的创新惯性,从宏观上培养创新的能力。但实施这种制度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论文多,但实际的贡献较少。而且,创新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无形的约束又会与个人自由发展想矛盾,因此,是崇尚学术自由,还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来鼓励学生、老师创新?两者之间如何平衡?第三,学校有比较严格的组织人事上的详细的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一般就是业绩点),这种方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能提高创新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引起了不同学科之间的非议,不同学科之间的情况不同,那如何在激励政策上对不同的学科,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促进创新的制度呢?
紧接着杨卫校长的创新问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方新教授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指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三大问题与意见:即第一,如何平衡学科、任务之间的关系?比如探索建立一些基地,但这又与传统的学校科研机构相冲突,如何在2者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对人才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让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尽展其才?第三,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证,其中建立创新文化,打造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关键。方新教授认为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应该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创新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二是强调科学精神,求真、大胆质疑、相互尊重、遵守科学道德,以及发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倪维斗院士则阐述了大学的创新机制问题,他认为学校需要结合国情、科技的发展来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机制,但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这种机制。大学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系统工程时的一部分力量,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来建立创新制度:第一,以国情教育为基础来树立创新意识。需要具有责任心,面对环境的改变要有临战思想,且中国的能源问题、农村问题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实施自主创新。第二,以全球科技竞争为动力,充分考虑到当前的科技形式,以科技、政治的全球化竞争激发自主创新的动力。第三,追求踏实求真的创新实干精神。必须讲求实效,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创新。第四,以交叉学科的多种创新的教育形式来培养人才。
在开幕式后的主题发言中,大连理工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则渊教授作了题为《论技术科学的创新功能与强国战略》的报告,认为技术科学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引领前沿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功能。无论是横向学科,综合学科,还是社会技术学科,都是以技术科学作为纽带的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大交叉学科,而且,从结构的核心层次看都基本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可见技术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刘教授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构建技术科学的强国战略,这四个方面包括:在核心战略层面上,以“科学-技术-创新”金三角作为技术科学强国战略的核心;在企业战略层面上,着力推进基于技术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上的产品创新战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确立技术科学优先、着力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战略与政策;在全球战略层面上,推进基于技术科学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与产业国际竞争战略。最后刘教授还提出了实施和实现技术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产学研三螺旋创新体系。
来自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所的穆荣平所长作了《我国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的经验介绍》的报告。穆所长从创新型国家的测定、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创新能力建设问题和创新发展政策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在创新型国家的测定中,他提出了目前用于创新型国家测定的指标的局限性,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指标。在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中,穆所长利用大量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管我国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很多指标还远远落在后面,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创新发展政策选择问题上,穆所长提出了可供国家借鉴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措施。
来自浙江本土自主创新的典范――吉利集团的副总裁、高级工程师张爱群女士则给我们带来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动经验,让与会代表看到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希望。吉利集团不靠国家的投资,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经过10年时间发展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10强之一,这中间经验的介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过人的魄力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他对目标的孜孜不倦――“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更看到了吉利人永不放弃的精神。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让吉利集团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在大量优秀的汽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加盟下,一次次地让人刮目相看。吉利集团的自主创新经验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在下午的主题发言中,北京亿维讯公司总经理赵敏作了题为《突破技术创新的效率瓶颈――创新问题解决方法TRIZ》的报告。他认为技术创新有很多方法,但以往传统的方法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效率的低下,赵经理所带来的TRIZ――创新问题解决方法,则借助于信息、软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赵总经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证明这种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实用,通过推广能让更多的企业、个人受益,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富有创新性。
来自西北大学的党委书记张炜教授通过对人才培养的研究,作了《对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几个思考》的报告。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管理、考核体制以及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张教授分析了高校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并重点就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及科技创新方面展开了论述。
来自柏林工业大学的Patrick Thurian介绍了德国的工程教育。介绍了其中的“Bologna Process”。这个项目的宗旨在于创建一个包括欧洲45个国家在内的高等教育共同框架,在此框架下,可以提高欧洲大学对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学生和老师的吸引力。
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柳卸林教授则从手机产业入手,对中国产业创新心态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后发国家产业创新有六大要素:即产业机遇、政府、产业环境、企业创新战略、企业创新战略执行力、抗风险能力。柳卸林教授以这六大要素为基础,通过对国内相关案例的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手机行业落后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未摆正创新的心态,追求短期利益的获取,而丧失了创新的动力。
最后,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陈劲教授作了题为《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中国的发展道路》的报告,陈教授从开放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剖析了基于科学研究(STI)和基于经验学习(DUI)的两种产业不同阶段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传统的UA模型进行了修正。另外陈教授也给与会者带来了很多新的创新理念,如以联发(connect & develop)代替研发(research & develop),以众包(Crowd sourcing)代替外包(outsourcing)等,让与会者受益非浅。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会聚了全国科教政策的杰出学者,体现了浙江大学在科教政策与管理的学科发展具有较高的地位,会议对我国及浙江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