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6日召开的2013欧亚经济论坛·教育与人才分会的主题论坛上,6名东西方教育界专家先后进行主旨演讲,就当前环境下,教育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阐述了各自观点。
教育开放形势势不可挡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已经势不可挡。”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表示,如今,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从事高等教育科研的自由空间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
方光华介绍说,2008年到2012年,西北大学出国深造学生已有565人。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士39.96万人。国内690所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教育机构接纳来华留学人士38万人。陕西省每年都有上万名学生出国留学,且数字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国内外学子都有更多选择机会,对教育资源更加迫切。中国中西部高校国际化制度的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方光华表示,高校国际化要求国内高校更加关注国外大学办学经验,建立合适的大学制度和体系。希望在这次的欧亚经济论坛上,能与更多的欧亚大学建立联系,交流学习。
中外合办大学的新兴探索
英国利物浦大学校长Howard Newby(霍华德·纽比)重点关注并介绍的是利物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创建独立学院的成功经验。据他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由两所高校共同创办,结合了两所院校的优势,却又没有照搬任何一所的模式,这也是其发展的独特之处。
“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能适应各种多民族多文化的环境。”霍华德·纽比表示,“经验表明,成功的跨国教育合作,不是简单地复制大洋彼岸的英国大学,而是要将西方教育理念与东方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合起来,与当地合作伙伴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以及大量高素质的本科生生源相结合,新型国际大学必将前途无量。”
跨国交流也应保有自身文化
“西安是我最喜欢的城市,第一次来西安是28年前,如今的变化让我非常震惊。”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在发言时这样说道,目前中国的城市硬件建设进程飞快,而教育作为最重要的软实力,也应该获得更多的重视。
郭位的演讲主题为跨文化教育合作,他说道,全球一体化的影响意味着高等教育不再仅仅着眼于国内范畴,我们需要在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服务职能中融入国际、跨文化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可以适应当代全球社会的人才。
“国际交流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讲英语能力,而是要采用最先进最理想的观念,适应新环境、促进文化变革、克服变革阻力,从其他文化中学习并贯彻新观念。”他还强调,参与跨文化教育合作的大学应首先包容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寻找自己的定位,其次考虑如何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如何为整体教育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