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Wengenroth来访

发布者:张馨玉发布时间:2013-10-23浏览次数:634

        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Wengenroth受邀来访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10月13日、19日分别为工高班学生带来两场精彩讲座,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10月13日上午,题为“技术中的文化维度”主题讲座中,Wengenroth教授首先告诉同学们,工程是为大众提供他们喜爱的东西,因此,深刻了解文化是工程师必需的。由此,他引入了“文化(Culture)—合理性(rationality)—符号学(semiotics)”的三角模型,并通过贴近生活又耐人寻味的实例,帮助大家理解工程的复杂性。包括中欧热门求职网页、阿里巴巴国内版和海外版、美式和欧式洗衣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健怡可乐和零度可乐市场定位的比较等等。 教授还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学的象限图解释工业设计学与消费者心理学的相关概念。Wengenroth教授认为,当前流行的商品大多关注非物质层面的需求,是因为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次要需求(包括成就感、认同感、满足感、优越感等)来选择属于自己的最佳商品。由此,社会对于工程的技术合理性要求更为凸显。最后,Wengenroth教授与同学们探讨了幸福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他相信,相比于物质的富足,自我表达需求的释放可能更重要。问答环节尤其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同学们都非常期待未来一周与教授有更多的交流。工高班叶知霖、毕婷宇两位同学还整理了中英文课程纪要和课程感悟与大家分享。

        10月19日上午,“技术和工程文化的历史”的专题讲座又将学生们吸引到了Wengenroth教授的课堂上。这次讲座是13日“工程文化”主题的延伸,主要从历史维度为同学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工程与科学的关系。Wengenroth教授特别提醒在场的工科学生,科学与工程的求解思路是迥异的。我们处于动态的环境中,工程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工程问题的求解不可能用科学的范式预见未来将会出现的所有情境,我们需要凭借初步的想法,通过仿真、实验等不断摸索适当的解决方案。他还强调,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实验室中掌握的,更多无形的知识是通过实践不断形成的。在工程领域,创造性的感知能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初学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有经验的工程师在构想工程雏形时往往依靠潜意识,即在长期工作生涯中形成的直觉,尔后据此利用科学知识来实现。

        本次讲座给同学们带来很大启发,尤其是引发了对当前工程教育模式的思考:“我们的学习模式仅仅是实际工程中的conscious level(意识层面),所获得的知识未必能全面指导现实工程……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工程实践,从而培养一个工程师应有的潜在思维能力”。工高班白雪彤、李楠涛两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课程感悟。

       另外,10月16日上午,Wengenroth教授在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硕士和博士生陪同下游历了老和山和杭州植物园,在青山绿水中轻松愉快地交流了对生活、教育、文化和中德社会的看法。下午,他们还进行了讨论会,围绕“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中德工程教育”两大主题讨论热烈,使大家对这两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