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据统计,2013年美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整体失业率高达7.9%。首先,就业市场长期萧瑟,美国大学生早已磨练出一颗“平常心”。据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显示,近八成受访者甘心“低就”,认为“首先是有活可干”,“找工作的态度应该是有活就干”。2013年全美已就业的大学生中近一半人学历“超标”,即学生的学历超过工作的需求。这种“超标”率从2007年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过,在美国,对多数大学生来说,这种“低就”并不丢脸。第二,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极尽所能创造条件。美国的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都非常重视,有些高校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直接分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专业人士,具有心理学、辅导学等专业背景,有些人员甚至都是硕士生、博士生,就业指导人员还需持有培训资格证书,经过考试合格才能上岗。第三,美国政府和社会团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也颇费心思。美国劳工部每年会出版一本《岗位需求手册》,不仅收集了不同时段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等信息,还会预测经济发展对未来就业需求的影响。相关内容还会在网上及时发布,学生很容易查询到某个职业的年薪、需求量以及晋升速度等资讯。而以全美高校与雇主协会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也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服务。全美高校与雇主协会每年为逾百万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出版的《择业》杂志针对就业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求职和招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被许多高校列为学生就业和求职的指导用书。《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