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第一届西湖科教智库论坛暨国家中长期科教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战略规划司指导,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承办,《科技日报》社、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协办,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教授和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炜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全球正处于创新格局急速变化的新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高校应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破实现“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及持续加强“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在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高校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持续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把握高校科教事业发展规律,深入研判高校科技工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突出高校优势和特色。
教育部科技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张拥军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视角,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发展,而应置身于全球竞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找准“真问题”,直面“真问题”,推动科技“真创新”。
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张旭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回顾了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历程,指出未来要描绘共同科技发展愿景,形成对有关国家战略目标的共识,凝聚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社会各界就重大科技问题互动争鸣等方面的意义。
会上,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浙江省科技厅、产业界及其他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中高校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中多元主体合作的创新环境”“面向2035的高校科技工作评价激励机制”“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体系”“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国际合作模式”等5个主题作了观点发言和自由讨论。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深入探讨了高校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问题。他认为,当前的学科建设通常是讲科研,往往把人才培养丢掉了。“科教”本就是一体的,把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好,重视教师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就能找到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他通过实地案例调研指出,科教融合不仅仅存在于“双一流”高校,也大量存在于各级各类高校,并认为科教融合才能实现双一流学科建设,应该从更高站位上看待科教融合。他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进一步深化科研导师制度。
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苏竣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存在的5个老问题和3大新挑战。他指出,发挥好高校作为国际科技合作桥梁的作用,学者们要促进合作、增进理解;处理好兴趣导向与使命导向的基础研究的关系,提高基础研究的质量;发挥好高校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思想和文化引领作用;以及建立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新的挑战下,要思考国际合作的新使命、新要求,对颠覆性技术进行预判与前期组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工业科技革命,还要坚持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根本初心,推动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工作。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指出理清科教问题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高校为什么做科研?高校应该做什么样的科研?高校怎么组织做科研?他认为,高校做科研涉及到科研的定位问题,它是初心和旗帜,是因为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做一流的科研,需要对接国家战略,对接人类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高校做科研也要分层分类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做基础研究,地方性院校可以跟地方社会经济结合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中集集团科技总监刘春峰从企业视角分析了企业研发和大学科研之间存在的鸿沟。他认为破除产学研鸿沟,首先需要企业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增加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并招收高水平人才;其次,需要高校在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分级分类,重视产学研合作部门建设,搭建好校企合作的桥梁;再次,需要政府营造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的环境,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探讨了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国际合作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科技发展任重道远。从数据上看,中国高校承接企业研发经费远远高于美国,这既反映我们高校跟企业结合得很紧密,也反映出中国高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企业研发水平较低,对高校形成依赖,这些需要我们重视和重新评估。今后要以新思维、新模式,加强项目合作、合作办学、联合建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薛二勇认为,面向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问题应至少包括7个方面:一是大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二是教师激励问题;三是教师的科技素养问题;四是科技与教育的相互融合问题;五是高校的基础研究问题;六是大学和产业的合作问题;七是科技本身对教育革新的问题。
吉利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孙国辉将企业开发“产品”类比高校培养“人才”,认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应考虑构建定量的指标体系来描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校,第一要考虑育什么人,第二要考虑用什么人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考虑如何实现人才反哺,将他们的思想、团队、社会经验、行业信息、产品实践等带回高校,反哺于高校教育。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黄萃指出,构建与我国政治经济地位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科学教育整体战略是国家中长期科教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她认为,我们应置身于全球环境看待国际关系,充分了解国际科教合作新状况与形势,合理评价我国科教状况在世界中的软实力与挑战,挖掘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度科教合作的可能。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菊娥指出,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对接时仍存在鸿沟。高校科技创新的使命与责任在于,前瞻性基础研究引导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应用研究支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育人支撑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服务助推产业发展,要有协同创新公共平台支撑和相关制度保障。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指出,2035是一个关键时期,除了技术变革,我国的科技、教育、经济均要从大国迈向强国,需要国家和高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整体投入;进行工科转型,争取至少在35个卡脖子的技术上有所突破;建设交叉学科,营造宽松的交叉环境;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强调开放创新一定要开放科学,不仅要对大中小学生开放,还包括数据开放、成果开放等;不仅要转化科研成果,还要转化教学成果、公共成果。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院长魏江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里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全球最快的,面向2035年,我们要重新思考高校的功能。他提出三个方面的看法:一是现有学科评估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病;二是大学存在边缘化办学的问题;三是高校的核心功能不是技术成果转化,而是人才培养,人才是最好的成果转移。他建议要遵循科教发展的自然规律,预见未来的科教发展水平。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问题,应当从更高站位思考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和定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创新主体,要以系统性的视角来设计政策环境,在整体上促进科技创新。西湖科教智库论坛是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重点打造的智库品牌活动,旨在搭建政府决策者、高校管理者、学术研究者以及行业领军型企业高管等各界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把脉国内外科教发展趋势,聚焦国家科教创新的重大问题,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贡献智慧成果、提供资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