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至30日,第一届工程教育创新论坛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隆重举行。
来自国内近百所高校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参加会议,围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张炜;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担任了2021年5月29日大会会议的主持人。
沈阳化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结论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志义教授作题为“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新发展”报告。报告以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现状为背景,指出了现阶段我国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专业认证新关切的两条线,分别是面向产出教学的主线和面向产出评价的底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孙禺作题为“工程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技术越发达,教育越重要,更好地用教育和学习培养心灵,更好地让技术为人类造福。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未来10-15年,能否将工程教育大国,成功转型为工程教育强国,不仅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同济大学教授,曾任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现任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教授分享“工程师胜任力与院校专业教育”报告。报告从工程认证中关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观点讨论出发,指出工程教育是人才培养整体框架的组成部分,职业成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而且可以变轨),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是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教育的主体部分,但不是高等教育毕业要求/毕业标准的全部,支撑认证标准毕业要求内涵的课程目标是课程教育的一部分和认证要求的课程评价是课程质量检验的一部分。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教授作题为“质量一致性视角下课程质量标准与课程评价方法”的主题报告。她指出一致性质量保障视角意味着首先需要建立能够支持质量提升的学术标准,通过评估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果与标准的一致性来评估课程;提出的课程质量标准包含六个质量要素,基于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估;课程评估的过程应该是协商、参与以及合作式的,从而取得质量共识;可以基于教学设计原理来进一步制订质量原则,并将其作为质量策略提升课程质量。
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感知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宽全教授作题为“工程教育认证现阶段的关键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及指标体系和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同时提出了毕业生达到明确的毕业要求,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
温州大学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地方院校工作组成员施晓秋教授作题为“卓工2.0背景下地方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理念、路径与实践”的报告。她以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一流专业建设为背景解读了“卓工”计划2.0及其总体思路,并提出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变化跟跑、并跑、领跑理论,同时要对接新需求与定位调整的培养目标迭代,将毕业要求更新为形实同至。
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杨建宇,西北工业大学陈华胜老师也在会上做了报告分享。
颁奖仪式
30日上午,“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文章报告交流会顺利举行。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姚威担任会议主持。
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国栋教授向本次获得“优秀论文”的学者进行颁奖。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王世岳,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鲁晓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史创,南华大学的陈国杰,武汉工程大学的熊芸等受邀嘉宾就相关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并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提出诸多深刻的见解。
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