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9日,第十八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第二分论坛 “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姚威

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韩双淼分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姚威和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韩双淼共同主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14位专家学者受邀作会议报告。 在学术汇报前,举行了百度2023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业赛决赛颁奖典礼,由竞赛专家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百度高校合作部副总监计湘婷致辞,随后举行赋能组、创新组、航天组一二三等奖颁奖,最后竞赛组织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钦铭作总结性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永红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永红教授以《培养关键领域卓越工程师为导向的工程博士教育观念变革》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与交流。她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应更多关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基于此提出四个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标准,一是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二是工程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三是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四是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力。同时,她提出了工程博士的培养改革理念以及工程师追求卓越的六个目标,希望未来工程师朝着更卓越的方向建设发展。
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工程教育教授 Johannes Strobel
德克萨斯大学埃尔帕索分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工程教育教授Johannes Strobel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工程教育研究的未来趋势》的学术汇报。Strobel教授深入探讨了工程教育研究的多个未来趋势,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表示工程教育研究应超越传统的界限,整合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育系统,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包括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最后,Strobel教授探讨了工程教育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利用AI和机器学习来模拟创新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他呼吁广大学者对当前趋势进行深入思考,共同推动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沿江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沿江教授作了《科教融合,竞教融通: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在分析了机械类人才培养现状后,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课程、学科前沿、学科竞赛以及校企协同培养,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科教融合和竞教融通,实现创造、创业、创新、创意的“四创”型人才的培养。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学及创新中心助理教授Lillian Luk Yun Yung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学及创新中心助理教授Lillian Luk Yun Yung作了《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I》的主题报告。她从AI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当前AI在教育中的应用方面入手,分享了香港大学应用人工智能驱动教学筹备、课程材料等方面的案例。同时,她通过视频展示当前人工智能面临的伦理与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与风险。她强调,未来工程教育应深入思考人工智能的定位与挑战,全面分析人工智能的优劣势,更好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兴趣、协同师生关系等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发展与人才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副教授 朱佳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发展与人才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副教授朱佳斌以《工科学生的工程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与交流。朱教授探讨了工程教育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工科学生的工程身份认同及其对于学生职业选择和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并指出技术发展和AI的进步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强调了培养具备独特不可替代能力的工程人才的必要性。她也深入分析了工程身份认同的概念,具有较强工程身份认同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工程专业并成为工程师,同时在学业上展现更大的坚持性。最终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身份认同,高校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践导向的项目活动,并应在各个教育阶段中重视工程身份认同的培养。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胡德鑫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胡德鑫以《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学高质量发展:动因、实践与革新》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与交流。胡教授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工程教育学的建立动因,重点探讨了如何面对全球新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胡教授详细介绍了天津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包括制度和组织改革,新工科项目的课程改革,以及工程教育研究的推进,强调了产教校企协同育人、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对未来推进工程教育学建设的几点思考,展现了对工程教育学高质量发展的深入见解。
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 韩双淼
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韩双淼作了《工科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影响其行为:一个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学科再分类审视》的主题报告。她提出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着工科理科化、就业实习困难、教育供求不匹配等现实问题,指出不同的工程学科的学生对职业前景的看法对他们行为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她通过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工科学生行为受到制度环境的强烈影响,且不同学科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两者间的平衡将真正影响其就业行为,后续研究将引入更多利益相关方提出更多结论。
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创业与商业研究院教授 Noor Azizi Ismail
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创业与商业研究院教授Noor Azizi Ismail以《Unleashing Innovation: The Evolu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Dynamic Entrepreneurship, A Malaysia Experience》为题进行主题报告。他从吉兰丹大学是如何释放创新力,如何从传统创业转变为动态创业出发,分享了马来西亚的一些经验;提出这种转变不仅仅局限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而且也涉及到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倡导将创新创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强调在创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端对端的创新生态系统,最后,他总结提出了马来西亚创业教育的未来目标。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刘怡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刘怡作了题为《卓越工程师应具备怎样的核心胜任力?—基于中、美两国工科专业本科生视角的比较研究》的分享报告。她围绕“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能力”的主题,基于访谈数据分析了中、美两国的工科专业研究生视角下卓越工程师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最后提出要加强工程教育课程的整合,强调基础知识的模式和学习,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讲师 许心蕊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研究所讲师许心蕊作了以《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基本发现》为主题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来自长江经济带的高校工科硕士毕业生的状况,通过大量的问卷收集,分析了工科硕士生的个体特征与前置经历、就读特征、就读期间的培养经历、科研参与、实践实习、实习结果以及就业情况与职业规划等基本情况,为未来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韩国-俄罗斯工业技术合作中心主任、TRIZ创新研究所所长 Song Yong Won
韩国-俄罗斯工业技术合作中心主任、TRIZ创新研究所所长,韩国科技大学教授Song Yong Won以《Training for Creative Engineers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他从“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工程师的培养”的主题入手,从工业革命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TRIZ创新理论为例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从零开始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三个重要的能力因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魏丽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魏丽娜以《工科博士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趋势与应对策略:基于两次全国调查的对比分析》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与交流。报告主要探讨了工科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并分析了这些趋势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高等教育和企业的意义。她提到随着学术市场的饱和,工科博士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多元化的就业途径,更多的工科博士生选择进入企业领域。报告指出工科博士生选择企业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和起薪情况。最后她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探索工科博士生的专业和企业匹配问题,以及满意的工科博士就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问题。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耿乐乐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耿乐乐作《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基于13家企业访谈数据》的主题报告。他基于当前企业和学校产教融合困难的现实背景,提出两个研究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参与中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参与。通过大量访谈与数据分析,他发现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分为内在驱动与外在驱动两个维度,包括企业形象传播、组织创造力、工业驱动、政府推动等要素,这些驱动因素对于合作目标、合作过程都会产生影响,未来将进一步细化基于动力意愿行为结果视角的理论框架。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王淙影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王淙影,就《全球工程教育发展指标:构建与启示》进行主题报告。报告从如何建立一个更高质量的工程教育体系出发,分析现有全球工程教育指标的特征与不足,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支撑能力和发展潜力四个主要维度的指标来探究工程教育发展,提出要通过走从定位已有体系,明确改进领域到学习特定国家的路径来实现完善工程教育体系的目标。此外,报告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得出工程教育指标发展的趋势,强调未来可通过做更多案例研究或实地考察来学习其他国家经验,并指出了我国工程教育在质量发展方面的可行路径。主持人在每位学者的报告后,对其内容作总结性发言,指出各位专家从国家、企业、高校不同层面开展研讨,内容安排多元化,既有理论高度的概括,又有针对不同国家教育的对比,还包括对企业参与机制的探索。最后,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姚威对十四位参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会议结束后继续与各位专家学者保持联系和再做深入交流探讨。至此,第十八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第二分论坛,“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