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第二分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者:张馨玉发布时间:2023-12-28浏览次数:13

 20221210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七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暨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会议在蔻享学术平台同步直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旨在为学界同仁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传播学术思想。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科研主任吴伟

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第二分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科研主任吴伟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刘继安共同主持,来自天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为EBG人才发展部、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的7位专家学者受邀分别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刘继安


 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天津大学教务处长、教授 王世斌

天津大学教务处长王世斌教授以《面向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模式构建》为题进行学术分享与交流。他从教学学术、跨学科和跨学科教育角度出发,对比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通过教师学术背景、教育组织模式、本科培养方案和本科学业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学术表现案例,提出应以组织与模式、课程与项目及培养方案三部分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并提出了跨学科教育实现的基本路径。

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璧

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张璧教授作题为《依托多学科综合优势培育卓越工程师——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术报告。他详细介绍了以项目驱动式课程为核心的南科大“综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专题讲座对现有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企业项目帮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详细介绍了南科大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SDIM新工科人才培养具体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课程案例和教学特点等方面,最后提出了未来工程师所需的关键技能。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宇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宇教授作《科教融合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主题报告。他阐述了国科大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博士上的思路和举措,包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和产业应用需求,依托一流的科研教学平台,不断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优化培养教育体系,最终形成以任务带学科、以任务培养人才的科教融合培养格局。

华为EBG人才发展部全球院校业务总监党张波

华为EBG人才发展部全球院校业务总监党张波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华为产教融合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介绍了华为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和智能基座3个实践案例。首先,华为依托产业学院建立产教融合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形成3+1+1总体架构,以生态强专业,以专业壮生态;华为ICT学院长期支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通过创新训练营、华为ICT大赛和人才联盟双选助力高校新工科建设,架设人才供需直通桥梁;华为通过“智能基座”构建教学实践,自顶向下推动产教融合有序扩展。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黄廷祝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廷祝教授作题为《深化新工科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学术报告。他阐述了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内涵:通过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的项目式新体系,打造互联网+复合型双学位培养计划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培养模式;推动建设支撑主动学习、塑造创新文化的优势集聚新环境,形成面向未来、交叉复合的跨界融合新生态;加强通识教育与领导力培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陈遇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教授以《工农融合,培养农科人才现代工程能力的探索》为题进行分享。他首先梳理了现代农业对农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现状、教学改革方向和办学使命驱使四个方面强调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改革必然性;其次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科专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相结合”理念下的实践探索,主要在培养理念、教学体系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实现了大胆革新;最后展示了实践成效与推广运用情况,并指出“西农方案”为农科生插上工程素养的翅膀。

华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明海

华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明海作《优化布局、协同联动,培养卓越人才》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华侨大学概况、改革背景及推进学科专业优化的总体设计;进而从顶层设计、多部门协同联动、资源汇聚和绩效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主要举措;最后指出华侨大学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论坛最后,刘继安老师、吴伟老师对七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希望会后继续与各位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同时欢迎线上线下参会者持续关注年度举办的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第二分论坛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