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10日,由浙江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教育委员会、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暨第十三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隆重举行。来自德国、西班牙、塞尔维亚、尼日利亚、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国内近百所高校、机构、企业的4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邹晓东分别致开幕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发来致辞信。他们提到,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高素质、国际化、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因此,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工程科技、智力支持和人才输送将成为沿线地区一流大学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此次会议共有14位嘉宾作大会主题报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的报告中主要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大势、新工科建设的中国探索与经验、未来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三方面内容。他指出,工程科技在改变世界,工程教育改革的全球行动理念同频共振、标准实质等效、模式和而不同。创新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高等教育需要通过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来做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工程教育的变革、机遇与挑战”报告中,从工程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客观世界变化的需求两方面剖析了工程教育改革的起因。他指出,学科变革呈现软硬学科融合的趋势,工程学科的发展同样需要各种学科的支撑;工程教育变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人才培养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认为,面对新领域、新对象,我们要准确把握机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
欧洲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Luis Manuel Sanchez Ruiz的报告题目是Towards 2030 Engineering Education。他指出,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推动创新。当前,出生和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孩子们非常习惯于触屏界面和实时的触觉反馈,这会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也对高等教育机构探索新型的学习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翻转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软实力。他提到,欧洲工程教育协会将持续追踪部分学科教育的创新案例并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作了题为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报告。他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模式探索、质量第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工程科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对此,我们要做到三方面:第一,对“一带一路”工程教育进行总体规划;第二,形成各方参与的合力,努力提高培养培训质量;第三,加强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
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的报告题目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从机遇与挑战、定位与思路、改革与成效以及结论与展望四个方面展开。他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工程范式下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追求平衡,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非洲工程教育协会主席Funso Alphonsus Falade的报告题目是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Relevance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他首先介绍了非洲工程教育协会情况及其培训机制,剖析了非洲的工科教育模式,并从提供基础设施、开展慕课、发展教师交流计划、进行研究合作几个方面提出沿线各国可以在“一带一路”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指出,中国政府的帮助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可以帮助非洲真正做好培训人才、开发基础设施,推动非洲工业化发展。当然,这也需要非洲政府的参与。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执行主任袁驷作了题为慕课时代的全球工程教育的报告。他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模式创新、伙伴关系四个方面剖析了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在线工程教育平台的发展情况和前景,他提到学堂在线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搭建的在线教育平台服务全球工程学习者。他指出,在线教育通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持续发展四个途径将全球工程教育带入新时代。
诺维萨德大学副校长Dejan Madic作了题为University of Novi Sadas a Part of Serbian Innovation Ecosystem的报告。首先,他从区位环境、教师资源、学科项目、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了诺维萨德大学;其次,介绍了塞尔维亚整个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基建、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商业孵化器以及部分地区创新的初创企业。他指出,塞尔维亚是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关键节点,未来希望塞尔维亚的大学能拥有更多的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塞两国的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的报告题目为“‘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科技培训的探索与实践”。他详细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推动新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体系、工程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所做的工作,并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和实训基地、多语言智能化在线学习技术支撑平台、系列化课程资源、“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智库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框架。
韩国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Myongsook Susan Oh作了题为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Korea的报告。她介绍了韩国工程教育协会以及韩国工程教育发展概况,通过弘基大学、首尔大学的案例,从教学方式、校企合作模式、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及认证几个方面剖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下工程教育的变革策略。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的报告题目是“‘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她围绕一个基本点、两类人才、三大体系重点阐述了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的框架与成效。她指出,未来,西南交通大学将持续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以新时期铁路教育共同体——“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以及铁路工程国际教育门户型基地——天佑铁道学院,积极破解“一带一路”铁路互联互通人才短板。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副校长Ewe Hong Tat作了题为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erti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报告。他分析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世界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些大趋势,并分享了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及成效。他指出,真正重要的是不仅仅要教工科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更要知道如何开发智力、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
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的报告题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工程教育合作:浙江大学的理念与行动”。他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工程教育的核心要义,介绍了浙江大学的概况与工程教育优势,剖析了浙江大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及行动,最后从工科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工程实验室(基地)、工程教师学术交流、工程技术成果转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浙江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工程教育合作的展望。他指出,浙江大学将从“一带一路”学院、“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心/基地三个方面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提供完善的机制平台保障。
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Patrick Thurian作了题为Engineering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他介绍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双硕士项目,以及他们将企业家精神、艺术课程等融入原有工科课程的课程设计过程。Patrick指出,目前实施的博洛尼亚4.0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例如平衡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助推学生持续培养创业精神。
10日上午,“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圆桌论坛分两个专场举行,分享了包括中国航天界、铁路交通界、中国银联等产业界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深入探讨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的探索案例。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教育发展需在整体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产业的需求和沿线国家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各国应注重人文交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发展,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进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10日下午,优秀论文分享会成功召开。12位论文作者围绕“全球化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工程教育国际合作的前景和机遇”“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及流动趋势”“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案例”“工科留学生生源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体系”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本次会议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及优先重点合作领域,促进了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工程技术、工程文化、工程精神、工程标准交融互动。
(国际会议中,可分享ppt都在网盘中,各位参会人员可凭提取码下载。未分享ppt为非公开材料,暂不予共享。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ZLviNU1hzUX1RALraVq8g 提取码: tbs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