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举办 专家热议新时代科教融合创新发展

发布者:代晨发布时间:2019-12-09浏览次数:24

12月5日至7日,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等来自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200余位嘉宾,围绕“大科学时代的科教融合与创新发展”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和观点交流。

工程教育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工科,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工科的本科毕业生已经占了全世界总数的38%,中国已经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数达到4200万人,居于世界第一。

“工程技术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工程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说。

进入新时代,工程教育也被寄予更高期待。研讨会上,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被与会专家学者屡屡提及。

“高等工程教育70年发展成就辉煌。但冷静审视,我们现在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还不强,种种问题还仍然存在,从中可以看出,工程教育还需要加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说。

“现在我们处于大科学时代,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跨界要求。人才培养在内容上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加交叉、更加多元的特征,在模式上又呈现出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特点。”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认为,“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大科学时代大学精神的关键要素、“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必然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则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了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变革,给我们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工程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智能化的新变化、‘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培育的宽度不够了。此外,我们很多的专业课程的内容跟不上工业界的技术发展,我们原来的教学是依赖于书本,而书本内容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更新速度,所以在这些方面来讲,我们需要改革的地方有很多”。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

2017年以来,我国“新工科”建设逐步起步,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凝聚了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推动了大学办学模式由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跨界融合,由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系统推进。

“‘新工科’建设起步后,坚持用问产业需求建产业,问改革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办法,问学校主旨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不断推进工程教育变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东锋介绍说。

那么,“新工科”推进两年来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哪些改革?针对这些,与会专家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潘云鹤院士说,“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现在已经有两个模式。第一个模式是专业技术型模式,学生通过学术理论学习、专业课实践,最后变成能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种模式是从苏联学来的。第二个模式叫宽基础研究型模式。这个模式是学理论,学很多新技术,然后发表科研成果。这个模式实际上是学美国的。

潘云鹤院士认为,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应该允许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但同时,中国还需要这两个模式以外的其他模式。

“我们需要培养懂本专业的理论、技术,还懂其他工程专业的人才,因为多种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人才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别重要;我们还需要学了理论、学了技术,还学创新设计的人才。中国过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现在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需要学了理论、学了技术,再学商业理论、管理理论和创业理论的人才,这就是创新创业人才。这种人才的重要性在美国已经得到了证明,中国也要大量培养这样的人才。”潘云鹤院士说,从这些需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推行单一的模式,要允许各种模式的存在,同时培养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

除了培养模式创新,与会专家也认为,工程教育还可以赋予更多的创新。

严建华认为,应继续推动科教融合,“长期以来,浙江大学通过承接重大创新任务,通过科教协同,来加强人才的培养;通过交叉汇聚,培育重大的科学成果;通过开放联动,来优化人才培养的生态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应该把工程哲学、工程科学、工程创意结合在一起,“以工程创新为改革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广大同学也比较喜欢,这是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创新创业的思想,改造传统的工科教育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工程教育如何赢得“大变局”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判断,在研讨会上被屡屡提及。中国工程教育如何应对这场“大变局”,也是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一个话题。

“人类社会经过几亿年的变化,一直在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这个两元世界里变化。但人类发展到今天,在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推动下,我们形成了一个CPH(赛博、物理、人类)三元世界的模式。这个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以生物进化论或者有机化学为规律的人类社会演化的进展模式,变成了‘有机智慧+无机智慧’双轮驱动的世界变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对科技创新,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说。

郑庆华认为,在“大变局”时代,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用人工智能为工程教育赋能。“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改进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寻找获得符合个人兴趣和资源的学习路径;创新教学的效率,把无关、无效的内容过滤掉,同时利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手段建立沉浸式教学的环境;改进评价和测试方式,通过新技术可以直接考核学术的实验的设计动手能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面进行深层次的时空重组,打通线上和线下、过去和未来、现实和世界,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甚至可以把人类的所有认知延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郑庆华说。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化的关键阶段,人才培养的观念必须转变。我们必须适应历史规律,积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高东锋认为,面对“大变局”,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启动新一轮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优化调整升级换代新建力度,深化课程改革,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师资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敢闯会创的本领和能力。

潘云鹤则认为,面对“大变局”,应该认清楚“变”与“不变”。“十年后,我们依然会遇到激烈的挑战,不同时代会给工程教育带来不同的变化。要注意到,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有‘变化+不变’两部分,‘不变’部分就是对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视,而应对变化,我们要因时制宜、因才制宜、因地制宜去应对。”潘云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