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代晨发布时间:2014-11-19浏览次数:21
11月18日,由浙江大学和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九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在浙大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国际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题为《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八年思考》的报告中说,从2006年以来,中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从“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城镇化与大学的关系”,进入到“世界变革与科技人才培养”的新的阶段。现在,世界发生巨变,从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的两元空间,进入到物理世界、人类社会和信息世界的新的三元空间。信息从来自于人类社会到开始互联、直接来自于物理世界,走入大数据时代,今后将走向大知识时代。他提出,在未来10年中,中国的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密切关注大数据时代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关注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即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三元结构,研究如何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认为,工程教育首先要明确目的和对象,这两个问题是前提、是价值观。其中,工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其做人的品德和做事的本领,应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融合而不对立地开展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的对象要遵循群众路线的人才观,让全体学生,至少是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目前用系列考试制度来区分学生参与不同教育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应在全体学生中平均分配。对于极少数确实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要善于发现,同时创造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自由发展。不要拔苗助长,这往往起到透支其未来的结果。
浙江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邹晓东介绍了浙大基于大E工程理念创办竺可桢高级工程教育班,开展优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他说,浙大工高班通过工程设计计划、实践训练计划、海外实习计划、领导力开发计划等,让学生更多地理解了工程设计,获得了更好的人格培养和交往能力训练,以及更加国际化、更加宽广的眼界和更加专业的技术。他认为,未来要将企业和产业需要的人才结合到教育之中,培养出更加自由交叉学科的人才,就要回归工程实践、面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和在合作中创新等。
会上,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陆继生、清华大学教授余寿文、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英国阿斯顿大学专业工程中心研究生项目主任Bill Glew、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办公室主任Nancy Sung、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环境科学院全球发展研究项目研究员Robert J. Swap、意大利国家海洋地理与应用地理研究所国家交流合作部部长Mounir Ghribi、泰国亚洲理工学院工程和管理学院院长Voratas Kachitvichyanukul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就新时期工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水平评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和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