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的秘密—与“总师”面对面之陈云敏院士学术报告顺利举办

发布者:杜燕梅发布时间:2024-10-25浏览次数:10

 10月17日晚,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北教学楼305教室济济一堂,气氛热烈,坐不下的同学甚至自发搬椅子坐在过道,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云敏教授讲述工程的真谛与前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国之重器”的真实工程项目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深入理解国情,树立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工程文化》课程组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教授陈云敏先生带来题为“探索未知:思想与行动-以土木工程为例”的学术报告。来自全校百余名师生参与。

陈院士从当今全球科学中心的转移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讲起,引出工程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并以马赫效应的发现及其对研发超音速飞机、超音速列车的影响为例,强调了探索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陈院士结合工业革命与人的能力的关系,指出“创新人才”的四要素:良好的人格品质、扎实的知识储备、全面的情商素养和强大的探索能力。而要培养强大的探索能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无疑是最好的平台。并结合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动力效应试验系统为例进行了生动的阐释。陈院士说列车行驶就像弹钢琴,轨枕就像琴键。轨枕此起彼伏,以实现高速移动荷载对路基的加载,若路基的沉降过大会引发车身颠簸,可能导致列车安全问题。探索精神驱使他不断思索:地基上的高铁如何在高速运行状态下保持车厢平稳?通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动力效应试验系统,陈云敏院士团队细致地刻画出列车运行引发路基振动和累积沉降的种种复杂效应,并创新性提出在轨枕上直接施加动力荷载的装置,让中国高铁的基础更加稳固。

陈院士结合自身进行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培养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的博士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提出要通过培养科学精神来培养探索人才。科学精神本质是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精神,具有普遍性、公有性、非私利性、组织化的怀疑精神四大要素。要让学生高效学习、学会做事、从失败中学习、学会评价、深度思考、形成习惯,才能真正培养探索人才。

讲座最后,陈院士聚焦城市智慧更新,强调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新时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高密度城市”,即高人口密度、高经济密度的城市。这些城市不仅面临着洪涝灾害、地下水土污染、地震等安全挑战,还面临高效运行、宜居等城市居民的期许。因此,城市智慧更新是土木工程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那么如何实现“智慧更新”呢?以城市宜居性衡量的一个指标为例,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所在区域的微博博文,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分析,即可获取该区域的居民心理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区域的宜居性。陈院士说:只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赋能,土木工程将永葆青春!

陈院士的报告精彩纷呈,多次掌声雷动,现场气氛火热。大家不仅被陈院士绘声绘色、热情洋溢的讲解所感染,还为其“丹心热血沃新花”的心系育人所感动,更被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探索精神所折服。陈院士的报告思想深邃、案例详实,不仅激发了大家的探索意识,还让大家切身了解工程独特的本质、价值,和工程创新方法路径,提升了工程文化素养。

《工程文化》是由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程教育学”学科负责人叶民研究员牵头,面向全校学生的一门通识课程。遵循“提升素养、实践参与、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当前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突出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文化教育为主线,结合真实工程案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域和系统性工程观,通过“国之重器”的真实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正确价值观。课程采取线下授课、慕课观看、现场参观走访、答疑研讨、小组讨论汇报等多种方式,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多元,包含多位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资深专家。